这大概是所有新产品经理的通病。 我们总能通过无敌粉丝的过滤器,看到微信的一举一动。 从一开始我们不理解微信的各种反人类设计,到我们自己开始了解产品后,逐渐了解这些设计。 背后的思考,现在我怀着对小龙哥的敬佩之情看待微信的每一次更新,用自己的思考去诠释微信的野心。
所以,由于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所以这里的分享不强调对错。 表达本身就有价值,也欢迎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
今天讨论的话题是微信圈子,这也是微信产品思考系列的第三篇文章。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了解之前两篇关于微信社区运营和微信视频号的文章分享。
目前微信圈子入口比较深,很多人可能还不熟悉。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它的入口在微信的搜一搜页面,它的存在比朋友圈下面那个备受关注的视频账号更加神秘。 截至本文发稿,圈子广场已拥有影视、母婴、游戏、生活等20多个主题圈子。
圈内页面如下。 由圈子成员发布的内容组成的信息流按时间倒序排列。 其他会员可以通过右下角的绿色按钮点赞、评论、转发或投稿。
本文的重点是:微信为什么要创建圈子? 视频号和圈子兼备,微信真的越来越臃肿了吗?
作为张小龙的粉丝,我首先回答:没有(小龙哥做什么都是对的)。 这是我较早的信念。
)。 然后我就挠着头皮开始寻找原因。
微信圈:短内容社区
这一切都从一个小小的浮动窗口开始。
不知道大家是否感觉微信上的长文章越来越多,文章越来越长。
这是因为我们开通订阅账户时的消费场景和靠前诉求就是获取信息。 随着内容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够承载高质量信息、信息密度高的长文成为低成本高回报的载体。 挺身而出。
同样,当点击一篇文章时,长的内容可以承载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我们的信息获取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碎片化的时间不够用。
很多时候我无法阅读整篇文章。 点击退出后,我就不再记得读过这篇文章了。 我不知道我刚刚读过哪篇文章,也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
为此,微信的解决方案就是悬浮窗。 你可以在微信界面暂停文章,先处理手头的事情,标记你想阅读的内容,慢慢阅读。
然而,一篇长文动辄几千字,十篇文章则几万字。 每天阅读5万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阅读负担,而且阅读起来既费时又费力。
因此,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需求逐渐分为两类:
一是高效获取信息,能够耐心阅读长文,并持续为长文的输出提供正向反馈(阅读或赞赏等)。 这群人让公众号越来越长。 渐渐走开;
另一种是通过长文逐渐劝阻。 很多时候,即使做了标记,最终也会像百度云中标记的文件或者印象笔记中标记的网页一样,永远不会再被打开。 他们也有获取信息的需求,但面对微信中简短快捷的社交信息和悬浮窗中的深度信息,他们更喜欢前者,即短内容。
我们这里说的是两种需求,而不是两种人,因为人是需求的***。 这两种需求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也可能出现在同一类型的人身上。
这两种需求就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对长内容和短内容的偏好。
虽然短内容的信息量和内容深度有限,但更符合当前时代特征和微信的使用场景。
毕竟微信消息、朋友圈都是短内容。 简短的内容是好的,因为它就像胡萝卜和坑。 你可以通过阅读来理解每一项。 我们不会因为文章太长而被劝退,也不会中途退出,打断阅读体验。 ,降低信息获取的难度。
这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说的,但微信本身并不生产内容。 它只是想制作一个包含内容的“框架”。 那么从产生信息的角度来看,长内容与短内容相比如何?
微信公众号的长文形式也不断提高了创作门槛,吓跑了一批新参赛者。 他们或许不是行业专家,无法轻易写下千言万语的感想,但他们也有创造和分享的愿望,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虽然微信的初衷是人人都可以创作,但由于用户在微信上停留的总时长基本恒定,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玩家进入游戏,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短内容很难由于其天然缺乏信息密度而产生。 在公众号平台上分一杯羹并不能有效匹配信息的受众。
与其说微信公众号是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平台,倒不如说是一个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平台。 当然,个人注册微信公众号来创作短内容也不是不可能,但很难找到目标受众。
一个人的思考是孤独的,没有任何反馈的公开分享无法产生其价值。 因此,他们需要一个可以托管其内容的平台,即使是一点想法,也对合适的人有其价值。
因此,圈子的诞生就是为了继承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的双重期望。 随着微信圈子新方的出现,圈子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微信的工具属性。 圈子作为一种工具,有着足够的想象空间,与微信生态中的其他功能结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圈子+微信群:从社交到社区
众所周知,微信是社交软件的霸主。 其10亿的庞大用户数量约等于整个互联网。 我们使用微信来高效维护社交关系,管理自己的关系。
但目前微信主要以熟人社交为主。 虽然用户基数很大,但更多的是B端价值。 每一个产品都想通过微信实现大规模传播。
微信作为营销工具,基于微信的社交裂变带来的增长支撑了很多产品,比如大家熟知的英语流利说、拼多多等。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无论是十亿用户还是全球数十亿用户,我们的通讯录里仍然只有几百人。 微信添加好友的应用限制,以及微信群、朋友圈的私密属性,都让基于兴趣的泛社交变得非常困难。
如何在不影响基本用户体验的情况下,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创造更大的价值?
圈子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兴趣提供弱关系链接。
弱联系意味着我们看似没有关系,但我们都喜欢陈伟霆,关注他的最新动态。 基于我们的共同利益和需求,我们建立了联系。 微博粉丝群和超话社区都是基于弱关系的社交互动。
我们之前提到的基于兴趣的微信社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与圈子相比,微信群虽然也能聚合人和内容,但只能算是一个中间解决方案。
与圆的主要区别如下:
微信群是私域流量,圈子是公域流量
由于微信熟人的社交属性,微信群和朋友圈都是私密的,这也是微信流量被视为典型私域流量的原因。
由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并且为了追求信息交互效率和人群匹配效率,对群组成员的数量有上限,导致利益匹配效率非常低,同质群组数量较多。 秋季招聘流程 为了不错过重要消息,我必须加入几十个秋季招聘信息交流群。
微信圈子作为一个公共广场,匹配效率更高。 在搜索界面搜索关键词就可以看到对应的圈子。 搜索关键词的背后是用户的潜在需求或兴趣。 这是一次极其高效的匹配,圈子入口对所有微信用户开放。
不仅如此,圈内积累的内容也在这个亿级用户流量池中通过流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因为圈子聚集了一群关注同一问题的人,所以问题和答案的匹配效率更高。 这些内容丰富了搜一搜的搜索结果,让用户更有可能通过微信搜索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参考在百度搜索的过程,您有多少次以名词为关键词搜索到相应的贴吧,并在贴吧中找到了类似的问题和其他人的回复。
这类月经问题不及时,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点再次遇到。 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相似的。 因此,公域流量可以让内容传播到更广泛的范围,创造其价值。
微信群是社交工具,圈子是社区工具
社交和社区的区别在于产品是关注人还是关注内容。
社交软件致力于帮助人们相互建立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群聊产生的内容是一个副产品。 更重要的是,希望基于内容建立个性,可以作为社交货币和对话材料,建立用户之间的信任,沉淀关系链。 因此,群聊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社区软件主要以内容为主。 用户希望获得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并以内容为媒介,在内容发布者和观看者之间建立联系。
两者都会产生内容,但内容的质量会有显着差异,因为一个是副产品,另一个是主产品。
虽然我们之前提到,我们把微信群作为一个兴趣社区来运营,但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交朋友,加入微信。 另一方面,我们更关注问题,能够产出有效的内容。
但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由于兼具社交和社区功能,除了产品相关问题的讨论之外,微信群也会产生一些生活相关问题的讨论。 这类内容有利于增加成员之间的了解,但对于一群比较关注内容的人来说,据说这些讨论属于信息噪音,但这类话题讨论的松散性其实需要掌握。 。
因为产品最初选择了两个潜在矛盾的功能,所以我们只能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尽量权衡,以免显得那么无私,像个管理机器,但又不能允许太多无效的讨论来减少讨论的密度。
2️⃣由于微信群内容的私密性,后来加入的成员对社区的规则和氛围不太了解。 除了群规之外,这些内容还有一些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需要纳入群内。 当你逐渐体验到长期的社区内容时,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来传达的。 之前的内容存在于群聊记录中,后来加入的人无法查看。
因此,圈子比微信群更适合积累内容、建设社区。 而且圈子+微信可以相辅相成,同时起到信息匹配和人员匹配的作用。
现有的兴趣社区可以与圈子联合运营,将社区与社会功能分开。
小组中讨论的本质和有用的信息通过圆圈呈现。 关注内容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圈子获取微信信息; 关注社交网络的用户可以通过浏览聊天记录参与聊天并了解其他群组成员。
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看,圈子还可以延长社区的寿命。 虽然兴趣会变,有新人加入,有旧人退出,但内容永远在,圈子永远在,社区的活力永远在那里。
对于运营圈子的管理者来说,如果圈子前期有明确的定位和足够的冷启动内容,他们就有机会通过内容过滤掉一批对同一话题感兴趣的人。
社区运营到一定阶段后,如果在圈内发布社区二维码建群,就有机会让基于兴趣好友的弱关系匹配成为可能。 与传统的吸引群体的方式相比,不仅用户数量足够大(都是微信用户),而且转化率也足够高(基于对同一内容的认可和兴趣),使得信息匹配效率社区和人的匹配效率比以前更高。
圈子之于微信,某种程度上就像视频号之于微信。 他们从供给侧进行改革,通过降低门槛、完善工具形态,引入更多创作者,实现内容生态的繁荣,让更多人在微信上写作,让更多人在微信上获取信息,让更多内容传播到微信上。在微信生态中流通。
结尾
你觉得微信圈子怎么样? 快来评论区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