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客户,您好!我们是北京一家专注互联网技术服务公司,可以提供收录效果好文章排名好的网站进行发文,发得多,各种关键词排名就多流量越多越稳定,如果您有需要欢迎您前来资讯!可以随意添加图文和视频广告,助您的企业或者项目服务实现推广效果!如需合作欢迎请加微信


下一篇文章内容预览:


***总书记在全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护者。这是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担负起的神圣职责。

新时代条件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产生了结构性变革力量,原有的社会传播格局被打破,新的传播生态逐渐成长,新的传播现象、传播业态层出不穷,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有效发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作用,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新媒体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当前语境中的“新媒体”诞生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发的媒体技术变革。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细分化、海量信息、低成本全球传播、便捷检索、融合性等特点。在广义的新闻生产中,技术变革引发的生产关系变化必然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提出挑战,要求原有的体系立即作出反应、自我更新。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视域中,当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冲突:

1、真实性要求与虚假信息泛滥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根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思想无非是物质的东西,转移到人们的头脑中,在头脑中转化而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判断。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传播的本源是物质的东西,是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立足事实,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同时要从宏观上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全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网络媒体的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多媒体等特点,使其在揭示新闻事实真相的过程中,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与此同时,网络传播技术的自由化必然导致谣言、虚假新闻在网络空间泛滥,一些网络新闻在所谓“注意力经济”的引导下,盲目追求新鲜感、博眼球,丧失职业操守。

2、舆论阵地的要求与新的传播格局的冲突。“文学是传达真理的工具。”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大理论成果,就是新闻“喉舌观”的形成。新闻媒体应该成为党和人民的舆论阵地,新闻宣传应该能够成为舆论监督的手段,为党的建设服务。新闻舆论工作者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线,要善于把握新闻真相,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众,推动社会发展。任何新闻报道都是有方向的,报道什么、怎么报道、何时报道都蕴含着不同的态度、立场和观点。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体在新闻信息传递中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充当着守门人的角色,而受众则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大众传播声音提供了共享、即时的沟通平台,打破了以往垂直化的信息传播模式,形成了平行化网络化的信息交互呈现格局,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在新的领域里,传播权力由权威转移到大众手中,带来整个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

3、人民本位要求与商业逻辑的冲突。***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坚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根据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提出新闻传播事业是人民团结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是要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媒体时代,开放、互动的网络平台营造了多元化的公共讨论场,为人们的诉求表达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但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互联网技术门槛的限制使得每个个体获取信息、表达意见的机会并不平等,掌握大部分信息资源的一方可以垄断舆论,甚至蛊惑公众,而网络信息的传播和意见的表达则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压抑了人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性。

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新媒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理论知识或新闻观点,它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工作原则和工作方向,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更为深远,能够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用新的实践和理论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其价值还集中体现在新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成为人们回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动力。因此,面对当前的诸多挑战,新闻工作者应把坚持原则与创造性结合起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1、创新话语表达体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生命线。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仍然要做好“喉舌”本分,坚守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但导向并不意味着僵硬说教。在网络媒体赋权、草根崛起的时代,大众媒体不再享有传播渠道的优势。面对权威解构与瓦解的挑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对媒体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双重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创新,形成新的话语表达体系,真正做到站在群众的视角,有故事、有情怀地进行新闻报道,从而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2016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证明了内容创新对传播效果的积极影响。这部纪录片由中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旨在整顿作风纪律,宣传和响应***总书记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方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纪录片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采取讲故事、还原场景、首次公开披露等多种表现方式,深入一线采访,形成丰富多样、立体化的节目内容,从而强化理论深度,达到宣传效果。此外,纪录片还包括中纪委重点办公区域的拍摄,通过展示中纪委案件档案,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也让中纪委离群众更近了。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也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形式开展工作,更好应对网络空间舆情两极分化等挑战。

2.创新新闻报道方式,保持受众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事业应当是全民的共同事业,这就要求新闻事业要有人民的充分参与,服从和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现实中网络话语表达的地域差异、阶级差异表明,单纯依靠技术赋能不足以实现广泛参与和表达,这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新的价值定位。新闻媒体作为党的事业的组成部分,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承担着联系群众、动员群众的重要责任,不能等到技术的提高把“群众”送到传播过程,而应该主动走进群众的生产生活,在不断的实践中挖掘群众的利益关切,特别关注那些在网络空间因技术和资金壁垒而不得不保持沉默的社会群体,给予他们发声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新闻媒体还应吸引更多普通民众进入新闻作品的生产过程,丰富新闻作品的形式和内涵。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2016年底,该台开展了以“2017新年愿望”为主题的视频征集活动,并在新闻报道中以征集的形式呈现,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本次活动的对象包括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大学生、老人、儿童等社会群体,对象的言语表达朴实有趣,有大学生说“希望通过考研继续上大学”,有一位六岁小女孩说自己想“像芭比公主一样拥有翅膀”。这些愿望符合人们相应社会群体的常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类似追求的集中体现。因此,这档节目虽然采用了与“中国梦”相关的宏大叙事主题,但这种以观众作为参与和创作主体的表达方式,成功地将这一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分解成了每一个人的追求,将“中国梦”与“我的梦”串联起来,从而达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传播效果。

3、推动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来都不是封闭和保守的,根据新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具体要求是其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但人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各方面问题的研究,大多还局限于经典著作和前人文献的研究,而忽视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特别是其对我国新闻传媒指导作用的系统研究或深刻的专题研究。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掘其理论中具有实践指导作用的内容,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回答问题、去操作现实。因此,在新时代,更应该把要求落到实践上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有效的实践指导层面上落到实处。新闻工作者要对当前语境中的新闻实践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更加全景式地从实践层面去理解问题的探讨。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要与当前的社会现状相结合。当前,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和深水区,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新闻宣传工作要正确认识这些复杂的群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和本质的前提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思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宣传思想工作科研项目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