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巨头的赚钱能力和野心。
蚂蚁金服上市消息数月前便已曝光。8月25日晚间,蚂蚁集团向上交所科创板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同步向港交所递交A1版招股说明书(A1),向A+H上市迈出关键一步。这是蚂蚁首次全面披露业务市场、营收、未来规划等核心数据。
招股说明书显示,蚂蚁集团拟在A股和H股发行的新股数量合计不低于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后总股本不低于300.3897亿股(绿鞋前),也就是说将发行不少于30亿股新股。
虽然每股发行价和目标估值尚未确定,但市场普遍认为,蚂蚁金服极有可能打造近年来全球最大的IPO之一。2018年,蚂蚁集团进行C轮融资时,据公开报道,其估值已达1500亿美元。业内认为,蚂蚁金服此次两地同时IPO估值超过2000亿美元。
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1206亿元,净利润180.7亿元;今年1-6月,蚂蚁营收725亿元。作为移动支付领域的巨头,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12个月内,蚂蚁集团在中国的支付总交易额达11.8万亿元,占数字支付市场的50%以上。同时,作为蚂蚁集团的国民应用,支付宝年活跃用户已突破10亿元。
千亿收入快速增长,六成来自科技服务
招股书首次披露蚂蚁集团营收情况:
2019年,该公司营收1206.18亿元,突破千亿大关。2018年,这一数字为857.22亿元,同比增长逾40%。这一高速增长势头在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下仍未改变。今年1-6月,蚂蚁营收达725.28亿元,同比增长逾38%。
从营收来看,2017-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653.96亿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2020年上半年营收为725.28亿元;从净利润来看,2017-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219.23亿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数字支付及商户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费、创新业务等。其中,一半收入来自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2019年收入规模677.84亿元,占比56.2%。2020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上升至63.4%。
说到蚂蚁金服的利润牛,不得不提借贷、花贷两大重要贷款产品。尤其是借贷,每年至少能为蚂蚁带来数百亿元的利润。不过,根据蚂蚁金服的招股说明书,蚂蚁总授信规模2.1万亿元,其中98%来自合作银行和ABS发行。也就是说,花贷、借贷、网商银行用户获得的贷款或授信额度98%都来自合作银行和ABS发行,而非蚂蚁自有资金。业内一般把这种模式称为互联网联贷业务。
招股书显示,自营贷款余额(主要来自蚂蚁商城、蚂蚁小微、商融保理)占蚂蚁平台促成信贷余额的比重逐年下降,2017年末、2018年末、2019年末、2020年6月末分别为3.96%、3.13%、1.86%、1.68%。可见,支付宝主要扮演撮合交易的平台角色,其背后的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负责独立风控、向用户放贷、收取利息等。
这也是为什么蚂蚁金服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金融公司,而非金融科技公司,符合马云说的“蚂蚁永远不会成为一家银行”。
上市后的目标:科技化、数字化、全球化
有句玩笑话,蚂蚁集团IPO计划曝光后,公司上下一片欢呼。但作为一支技术人员占比超过60%的团队,IPO期间,程序员们很可能还会继续写代码。
招股书显示,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三件事:最大比重,即40%,将用于投资创新科技;其次是帮助商户发展和升级数字经济;以及加强全球合作,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股票账面显示,蚂蚁近三年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巨大,2017年至2019年,蚂蚁研发费用分别为47.89亿、69.03亿、106.05亿,同比来看,2018年研发费用增长44.14%,2019年进一步增长53.63%。
如此大的研发投入意味着什么?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科创板开业一周年,133只科创板新股的研发支出合计达212亿元。这意味着,2019年,仅蚂蚁集团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就达到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一半。
今年3月,蚂蚁集团宣布支付宝将转型为开放的数字生活平台,帮助商家发展和升级数字经济。目前,蚂蚁服务商户超过8000万户,可以预见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大幅上升。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曾表示,未来5年,中国50万亿线下服务将数字化50%,而这30万亿市场正是支付宝蚂蚁金服新的增长空间。
通过投资和技术输出,蚂蚁集团不仅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留下了足迹,还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的本地电子钱包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尽管当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但“全球化”仍是中国企业的必然出路,尤其是对于一直坚持全球化的蚂蚁集团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