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

当曾经最具桀骜不驯的颠覆者如今已成为领先的巨头,即将在资本市场收获丰收时,当初热衷于挑战行业常识的创业初心是否依然存在?

一位17年前曾与马云探讨“倒挂论”、亲眼见证支付宝在批评与不安中成长的前财经记者,在这个巨头上市前夕写下这些文章,帮助外界辨别它的来历,也希望支付宝本身不忘初心。

那确实是中国互联网无法忘怀的一环精彩,作为一段浩瀚壮丽历史的精彩注脚,也应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也是虎嗅推荐它的原因。

今天,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集团将正式进入上市倒计时,投资者可以开始认购新股。作为全球最大的IPO,这或许不仅是支付宝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毕竟,这样的时刻,此前大多发生在美国纽约。

说到支付宝,我想起了17年前和马云讨论过的一个词,“倒置”。

那一年,淘宝刚刚成立,我当时还是一名财经记者,采访马云并不难。马云当时给人的印象是浮躁、独立、自负,没有记者愿意采访这样的人。我不喜欢他,因为他敢于直言,敢于与人对峙,他说的话可以直接作为标题,不用担心缺乏争议和讨论。

有一次,马云跟我说,他最近喜欢倒立。“当你倒立的时候,血液涌向大脑,看世界的视角跟平时完全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时候,能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

(阿里巴巴创业初期,马云曾和员工一起练习倒立)

***前次听到这个消息时,认为它有点奇怪。

三年后,淘宝崛起,打败了当时被认为不可战胜的电商巨头eBay,自身的市场份额从0增长到72%,而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则从90%下降到不足20%,成为互联网商战史上的传奇。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吴晓波教授邀请写一本书来回顾这场经典的商战。在选书名的时候,我想到了马云关于“倒立”的一句话:

eBay采用收费模式?淘宝推出免费模式;

eBay认为买家和卖家不沟通更有效率?淘宝推出旺旺;

eBay要求买家先付款?淘宝推出支付宝担保交易,如果买家不确认收货,支付宝不会把钱给卖家。

我在各个方面都是反其道而行,你支持什么我都反对,你反对什么我都支持。

这时,我开始明白马云为什么那么喜欢倒立,也明白了“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做别人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

我们把话题转回到支付宝上。

如今,马云已经不再参与支付宝的日常运营管理,但在2009年、2010年,马云仍然掌管着支付宝的很多战略方向,当时有两段视频,现在广为流传。

一段视频是2009年,刚刚成立的阿里金融来向马云汇报发展规划,现任蚂蚁集团CEO胡晓明就是这个二三十人的小团队的一员,胡晓明每次回忆起这场会议,都会说,“这是我在阿里巴巴这么多年受到的最严厉的批评。”

(阿里金融战略发布会2009)

胡晓明之所以被批评,很可能就是因为当时他“倒立不会做”。

报告一开始,胡晓明就表示,团队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奖,因为尤努斯因创办格莱珉银行,解决穷人的贷款问题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阿里金融也希望能够改变中国小微企业借不到钱的困境。

但很快,看到具体方案之后,马云就给了他们一记重击,“诺奖?如果借出去几百万,那还谈什么诺奖?如果能解决十万、二十万,或者三万、五万的贷款问题,诺奖还有一点机会,因为那是无解的问题。”

当时刚刚接任阿里云总裁的王建继续说道,“对,就像直升机。国内有一个误解,认为直升机是飞机的一种。其实不是,直升机和飞机的技术原理完全不一样,只是看上去能飞而已。”就这样,我们要做直升机,我们不比谁飞得高,而比谁飞得低。专业术语叫“树高飞”。

直升机和飞机是一个很奇妙的比喻,在今年外滩大会上,王建和胡晓明回忆起这段往事,觉得这大概就是如何理解金融科技和金融的区别。

此次会议的激烈辩论让胡晓明受益匪浅,阿里金融发展初期,几乎每一步举措都带有浓郁的“倒逼”印记。

贷款需要抵押吗?不,不需要抵押。

贷款必须亲自到场吗?不需要,可以网上办理。

贷款必须是固定期限吗? 不,您可以随时借款和偿还。

贷款金额有限制吗?不,哪怕是1美元也可以。

几条当时看似正常的“金融常识”被颠覆了。

(靠前家网贷公司内部邮件,贷款金额仅为1元)

这种颠倒对于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影响深远,因为金融的80/20原则首次被颠倒,从服务最顶端的20%人口,转变为服务长尾的80%人口。

中国小微企业主自古以来都是靠找关系、卖人情、找熟人借钱,民间借贷市场混乱,隐蔽性差,直到数字金融出现,才有了一条正规的融资渠道。

另一段被广泛传播的视频是2010年支付宝年会上的一段视频,视频中马云对着现场数千名支付宝员工大发脾气。

他表示,2009年对支付宝非常失望,虽然团队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马云称那不是他想看到的,也不是客户想要的。

(支付宝2010年年会)

马云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年会前,一位名叫阿莲的用户批评支付宝。11月11日,她用U盾为儿童相册付款,是电子密码卡,要经过7步。但所有步骤都过了,还是没付款。阿莲气得给客服打电话,破口大骂,“如果有其他选择,我绝对不会选择支付宝”。

在马云看来,那一年支付宝很犹豫,“我们堵住了自己的很多路,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会犯错误,你觉得这个经验能好吗?”

马云的话语非常严厉,几乎是强行把支付宝给倒提了起来。

此后,支付宝从上到下进行了一些变革,颇具解放意义。次年,支付宝取消了U盾,发明了快捷支付,支付宝的成功率从60%提升到了95%。阿联的用户可能没想到,支付宝还有一个名为“听阿联说”的会议室,提醒自己过去的失落。

摆脱U盾也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一步。很难想象,如果移动支付需要插拔U盾,会是什么样子。后来,支付宝发明了反向扫描技术、双离线支付技术。中国的移动支付开始驶入快车道,成为中国特色,也成为移动电商、O2O、游戏等各种互联网模式的基础设施,使它们完成商业闭环。

倒立很难吗?不难也不容易。

任何尝试过倒立的人都知道,比技巧和力量更难的,其实是如何鼓起勇气,克服心理上的困难。

创业初期,为了彻底“倒立”,时任参谋长的曾明提出,阿里金融100万元以上的贷款一律不让贷,担心大家误入歧途。回到行业老路,忘了初心。

类似的事情在淘宝时代也发生过,创办淘宝时马云给孙彤宇的较早硬性规定就是三年内不许盈利。

(阿里巴巴园区的一面倒置的墙。倒置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

在《倒立赢》一书中,马云曾在书的前言中总结阿里巴巴的模式: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了小块的金子,如果一直捡,等他身体满了就走不动了。你永远也到不了有金子的山顶;正确的做法是不管金子有多少,都要直奔山顶。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016年,支付宝和微信的战争愈演愈烈,支付宝发明了这项技术,微信却反超,这让团队焦虑又迷茫,创新到底值不值?

于是,支付宝也试图“抄袭”微信,做社交,但可悲的是,微信对自家支付的“抄袭”很成功,而支付宝对微信社交的抄袭却一团糟,用户根本不买账。

许久未在支付宝露面的马云,有一天突然去了支付宝,把支付宝的中高层(P9以上)召集起来开会。在那次会议上,马云毫不避讳地谈到了支付宝和微信的竞争。他的定义是:“如果你输了,你肯定会是行业第二,如果你赢了,你不一定是靠前。”

生意赢利输赢并不是最初的目标,2017年,支付宝正式宣布放弃社交,回归支付和生活服务,回到了与自己竞争、倒逼自己创新的路上,从物福、蚂蚁森林、相互宝、手贷逐渐转变为支付宝,并通过钱码、花呗等产品找到了自己不同于腾讯的发展道路。

“种树者得其阴”,从商业角度来说,这未必不可以,但总得有人来当“前辈”。

在尝试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初期,阿里金融的不良贷款率曾一度达到10%。当它决定对被盗支付进行全额赔偿时,当时尚未盈利的支付宝在一周内损失了1000多万,累得手都在抖。如果不发展技术减少损失,如果二维码支付技术也像声波支付一样消亡,那么先驱者和先烈就只剩下一线之隔了。

倒立的人不一定能成功,必须说支付宝是幸运的,市场回报了这个创新者的创新。

(在阿里巴巴早期的办公楼里,创始团队经常一起练习倒立)

支付宝的发展路径和淘宝不同,但底层的发展理念却非常相似。支付宝诞生之时,并没有eBay这样的巨头,但支付宝也有一个巨头可以挑战,这个巨头叫做财知。

请注意,我说的不是银行,其实今天的银行也在采取这些在当时看来有悖于金融常识的做法,什么是常识?很多时候就是普遍接受的做法,大家认为是正常、合理的事情。

很多成功的企业,特别是那些开创了新市场、影响了社会发展的企业,都是具有强烈逆向精神的企业,他们有逆向思维,愿意做别人不敢做、别人不愿意做、别人不看好的事情。

在乔布斯之前,没有人认为手机键盘是错误的,应该被触摸屏取代;在马斯克之前,谁会真正认为电动汽车可以取代汽油汽车?马云对倒立的热爱,正是因为他认为这项运动非常完美地体现了这种企业家精神。

这些年来,马云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希望我的公司越来越大,我希望我的公司能够越来越小”。

我疑惑的问,为什么公司规模越来越小了?

马云回答说,梦想越大,公司就越小。

我当时就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这真是马克思主义式的诡辩啊……

现在想想,支付宝的明星产品确实都是“小”的,社会的变革从来不会一蹴而就,而往往都是从微小而美丽的改变开始的。

11月5日蚂蚁集团的敲钟仪式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让我设计,我会让邵晓峰、彭蕾、胡晓明、井贤栋等蚂蚁集团所有高管一起在台上倒立。(开玩笑的说)

不过我确实希望这家一路倒立的公司,在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之后,未来还能保持“倒立精神”,这并不容易,支付宝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自身的成功已经成为行业规范,意味着支付宝如果想继续倒立,需要倒着看自己,挑战自己,这可能比倒着看世界还要难。

希望它能够一直延续下去,身如芥菜籽,心如须弥山。

特别策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