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

之前发过一篇文章,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网络歌曲发展的资料,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而成,由于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和错误,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本文为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 | 一茜

18年前,一个还在上学的女孩,花几十元钱买了声卡和麦克风,在家里录制了几十首歌曲,上传到网上。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个女孩的网名叫香香,她经常上一个叫 的音乐网站,这个网站是郑力在2003年创办的。

郑力和香香相识于2002年,那一年百度MP3刚刚上线,当时搜索和下载歌曲的较早障碍就是带宽。同年,一位名叫杨臣刚的音乐人开始使用互联网。

因为香香,郑力萌生了创业的想法。虽然当时网络还处于拨号时代,网速慢到非Z世代无法想象,但最早的一批网瘾少年已经迫不及待地拥抱了新时代。当时,像香香一样在网上发歌唱歌的网友不在少数。

其实在郑力认识香香之前,“网络歌曲”和“网络歌手”的概念就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2001年,网友北北龙在网上发布了一首名为《东北人都是雷锋》的歌曲,这首歌被发布到网上,从此雪村就成为了网络歌手的先行者。

随后,《猪歌》《丁香花》《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蜂拥而至,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五月天、SHE等主流歌坛明星群殴之际,香香、杨臣刚、唐磊、庞龙等网络歌手用他们的歌曲,一下子将2004年变成了“网络歌曲元年”。

几乎所有网络歌手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不被传统音乐市场认可。

雪村的《东北人都是雷锋》录制于1995年,但直到歌曲火了,唱片公司才知道如何推广;唐磊带着在家录制的小样去唱片公司,却屡遭拒绝,干脆把歌上传到网上让人听。庞龙曾说,自己等了16年,《两只蝴蝶》才火起来,甚至一度想过自***。

感谢互联网。

2004年对于整个中国互联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首次公布全年盈利,TOM、盛大、腾讯等相继上市,成立仅一年的淘宝网超越eBay,实现突破性增长,21世纪初泡沫破灭后,中国互联网开启新一轮冲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4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首次突破1亿,达到1.03亿,宽带用户规模首次超过网民规模的一半。

2003年6月,郑力用帮别人做宠物网站赚到的2000元钱创业,立刻受益于网民的快速增长,首月访问量突破3万,服务器处理不完。次年,它宣称已注册会员,上传翻唱和原创歌曲,占据了中国网络音乐总量的70%,获得200万美元投资,《老鼠爱大米》在网络上独特的发行。

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另一种新媒体也悄然到来:“彩铃”,2003年由中国移动引入中国市场。

21世纪的前五年是中国互联网飞速发展、手机在中国快速普及的五年,信息产业部2004年底表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3.34亿,占中国网民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彩铃用户数量也从上一年的不足200万增长了10倍,达到2000万。

就这样,网络和彩铃共同开辟了一条通往海量受众的道路,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下沉的道路。

它会下沉到哪里去呢?它会下沉到广大人民群众,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买过磁带、CD,但是因为网络、手机,他们有了新的娱乐方式,而且触手可及。

很多年前,某媒体曾在报道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入夜,结束一天的辛苦劳作后,有的工人坐在工厂门口靠墙发呆,有的则躺在宿舍的床上摆弄手机,他们较早的娱乐就是打开手机听音乐。

你听什么歌?可能是“那一夜”。

彩铃的出现,给音乐市场带来的冲击不亚于抖音,更重要的是,大家确实看到了钱的流向。

手机铃声《老鼠爱大米》单月下载量创下600万次,月收入1200万元,总收入1.7亿元,《两只蝴蝶》收入据称超过2亿元,郑源的《一万个理由》、凤凰传奇的《最激昂的国风》也号称下载量突破1亿次。

用三联生活周刊的话来说:

“当钟声一响,价值连城。”

热门歌曲的手机铃声销量动辄上千万,其中最出色的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大牌,除了以上提到的大牌,还有胡杨林、东来东王等等。

这些歌手大多都是被服务提供商(SP)或者内容提供商(CP)从网络上发掘出来,以极低的成本制作成手机铃声,营销给日益扩大的手机用户群,网络歌曲正是对得起这些手机用户的胃口。

其中一家SP公司孵化了自己的“人才库”,诞生于2004年9月14日,网站名为“中国原创音乐基地”,一批早期用户后来纷纷走向成功,包括汪苏泷、徐良、慧英阁、河图、音林……

对于铃声商家来说,网友上传的歌曲就如同一座金矿,随时可以从中挖掘出宝藏,然后通过铃声赚钱,而且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009年数字音乐市场结构显示,无线音乐收入占比92.1%(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互联网的野蛮增长往往伴随着各种问题。

2006年,签约分贝网的香香凭借《猪歌》一曲荣获第六届中国金唱片奖网络歌手奖。同年,分贝网用户许嵩发布歌曲《别咬我》,并在视频中批评分贝网未经其同意,擅自使用其歌曲销售手机铃声牟利,其账号随后被注销。

这件事情当时并没有引起主流媒体的任何轰动,当时大张伟的事情就算是事件,唱片公司签约的歌手也就算了歌手,许嵩只不过是一个还在上学的普通网友而已。

直到五年后,许嵩签约海蝶音乐,媒体才开始好奇,许嵩是谁?

但回头看看当时发生的事情,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那里。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不仅为普通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为年轻一代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通过互联网构建起一种新的关系。

翻看许嵩早期的博客,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当时非常年轻的一代网民,85后的许嵩基本上是一个互联网出生的网民,互联网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个交流平台,而非生活本身。他在网上发歌曲,在博客里写生活,在论坛里和大家打成一片,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粉丝。

许嵩的成长路径,是典型的UGC(User,用户生成内容)。而且也适用于现在的原创音乐场景,只不过平台换成了网易云音乐或者腾讯音乐,传播靠的是微博、抖音。

2006年,网络上最火的歌手肯定不是许嵩,而很可能是S-Wing乐队。

S翼乐队的《QQ爱情》入选“2007朝阳流行音乐周暨首届网络音乐节颁奖盛典”“网络靠前热门歌曲”。新裤子乐队主唱彭蕾为这首歌拍摄了照片。原因是为了谋生。

彭蕾

21世纪的靠前个十年,是传统唱片业大***的十年,主流歌手的唱片销量一落千丈,更别提市场本来就不大的乐队了,为了生计,曾经让朴树成名的宋柯,签约了超级女声。

有一个人,一辈子都不需要改变自己,他就是周杰伦。2006年,周杰伦推出新专辑《依然范特西》,再次以典型的周杰伦风格告诉大家:我不需要改变。

周杰伦到现在还没改变自己,但是。⑤

再听21世纪头十年的网络歌曲,我们会发现周杰伦是标准的例子之一,侯贤、许嵩、许良、汪苏泷等一大批古风歌手,在早期的歌曲中都有周杰伦的印记,周杰伦的“中国风”撑起了无数的“网络歌手”。

谢谢周杰伦。

说到歌曲创作,较早能与周杰伦的影响力相媲美的,大概就是“互联网”了。

《QQ爱情》这首歌的名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5年2月,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一年后,S-乐队推出了《QQ爱情》,歌词是这样的:“哇,QQ爱情,谁能猜得清是真是假,说不定对方就是周杰伦呢。”

QQ爱情

周杰伦和网络已经融为一体了。

但互联网对网络歌曲创作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2004年,靠前代网络红人芙蓉姐姐开始在网络上发号施令,两年后,以知性风格出道的创作歌手王蓉改口说“我是芙蓉姐姐的丈夫,日日夜夜受苦,老婆体型像猪一样,还有男人追。”(《芙蓉姐姐》)

为了生计。

有人把写歌当成一门艺术,有人则把它当成一门生意。其实,如果你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历史稍有了解,就会发现“流行歌曲”有着天然的商业基因。

一百年前,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曲作家的欧文·柏林( )列出了一份“100首歌曲的名单”,其中有一首是:

这首歌的作者必须将自己的工作视为一门生意。

在欧文·柏林生活的“Tin Pan 时代”,追踪热点是创作者的必备技能。因为找不到热点,有些人甚至跑到酒店房间隔墙偷听。 ⑥

现在您不用那么辛苦,只要保持在线即可。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想出了“伤不起”这首歌。

10年前,有人在网上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凤凰传奇为什么更喜欢天涯,而不是猫扑和豆瓣?(想起《最炫国风》的歌词,无边无际的天涯是我的爱)

这个看似无聊的问题,却是21世纪头十年中国互联网生态的真实写照。在没有微博的时代,网民们在天涯或猫扑上社交,文艺青年喜欢豆瓣。《凤凰传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解构”与“重构”是网络上永恒的套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创造各种“玄机”。

曾经流行的“”是网友自创的词语(网络图片)

天涯网友将凤凰传奇誉为“靠前R&B组合”,豆瓣网友为凤凰传奇建了个小组“跟凤凰传奇死磕到底”,猫扑也有帖子称他们创造了一种全世界具特色的的音乐风格——农业重金属。

很多年以后,同样的套路让庞麦郎受益匪浅,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凤凰传奇》之后,“农金属”的称号落在了慕容晓晓的头上,2009年底通过手机铃声发布的《爱情生意》火遍大江南北,一年的手机铃声下载量突破7000万次,慕容晓晓的出场费也上涨了50倍。

《恋爱生意》的火爆,与它火爆相得益彰的,是网友们的各式改编。在视频网站上,恶搞这首歌的视频层出不穷。这种视频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名字:病毒视频。

一个视频要成为“病毒”,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视频平台和一个可以病毒式传播的渠道。优酷、土豆等视频平台的建立,为网民提供了新的平台,互联网的兴起为后者创造了条件,两者的结合,就是Web 2.0。

筷子兄弟是Web 2.0的受益者。

2009年,他们还只是猫扑上两个开玩笑的家伙,五年后,他们凭借一首《小苹果》登上了全美音乐奖的舞台。

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由互联网自导自演的“行为艺术”。无论如何,“小苹果”的火爆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巨大变化。

2005年以后,中国互联网迅速分化,土豆、优酷、豆瓣、微博等新平台、新服务相继涌现,迅速瓜分互联网市场,用户的分流带来了接下来十年天涯、猫扑的崛起,上古卷轴的没落也带来了新的传奇。

而且,随着2008年豆瓣音乐人的推出,“网络歌手”的气质也发生了变化。豆瓣上的“网络歌手”(美其名曰“独立音乐人”)唱的不是国风歌曲,领头的是陈绮贞,灵魂伴侣是原声吉他,最终目的是谱写属于自己的《旅行的意义》。

虽然,最后火起来的歌是《文艺大姑娘歌》。

但总体来说,2010年代的前五年,是互联网的视频时代、微博时代。

视频网站将“解构”与“重构”形象化,从而带来更强烈的感官***,而微博则提供了将感官***转化为病毒式传播的解决方案。

活跃于网络世界的“筷子兄弟”深谙网络传播之道,从成名作《艺伎回忆录》到《老男孩》,他们将互联网思维的运用掌握得炉火纯青。

艺伎回忆录

最终他们抓住视频网站、微博兴起的红利,以《小苹果》一曲站上“神曲”之巅,2015年春晚将《最炫国风》与《小苹果》合二为一,“网络文化”站上故宫之巅。

当“转发”变成“转发”时,传播变得更快,更高效。

下一次“效率革命”还要等到四年后。

上面提到两个字,下沉。其实,从500年前德国人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机以来,这种趋势就没有改变过。

正如活字印刷机将媒体控制权从教皇手中转移到民众手中一样,互联网让媒体内容的生产变得触手可及,这就是所谓的UGC。当一个普通网民能在自己卧室里的个人电脑上创作、发布内容,录制歌曲上传到互联网就能积累数以万计的听众,音乐产业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

各类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作为新的生产力工具,成为推动个性化音乐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见:

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一书中指出,大众媒体(传统媒体或唱片公司)通过控制技术和资源来获取利润,在21世纪的靠前个十年,一切似乎都有点“失控”。

虽然彩铃的火爆是渠道控制资源的结果,但这只不过是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的一个小插曲。

新媒体迅速放大了人们的欲望,也迅速摧毁了人们的欲望。2009-2010年,郑力因涉黄入狱,移动音乐基地发起反腐行动,标志着21世纪头十年的网络歌曲热潮划上了句号。是省略,不是停顿。彩铃交易至今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市场热点。

随着国家强力打击、关闭大量盗版音乐网站和智能手机的兴起,音乐市场的下一篇章即将开启。

“我从来没想过网络歌曲是一种歌曲形式,我觉得它是一种歌曲生态。”资深音乐人李光平在《唱进心里的歌》一书中写道。

其实,上文提到的很多所谓“网红歌曲”,比如《最炫国风》、《伤不起》、《小苹果》等,都是专业团队制作的结晶,只是因为在网上看似火爆,才被认为是“网红歌曲”。

这一“生态系统”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起显示出更大的活力,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成为神曲孵化的“温床”,并催生了2012年《江南奇迹》。

江南

积极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歌曲创作和推广已经成为基本套路,过去的有《买不起》《小苹果》,未来的有《农业金属》和彭麦郎。

与此同时,互联网出生、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古风”开始受到关注,沉迷二次元文化的新生代网民在暗地成长多年后,终于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在互联网巨头“泛娱乐战略”的推动下,未来“古风”也随着二次元文化逐渐走入主流视野。

整个音乐产业也正在向互联网转移,从宋柯卖烤鸭、百度MP3正版化开始,经过十年的野蛮生长,中国音乐市场进入了建立新秩序的时代,互联网巨头成为新的主角。

2013年,中国互联网音乐市场一片动荡,阿里巴巴收购虾米音乐,丁磊创办网易云音乐,年底QQ音乐联合七家音乐公司成立“维权联盟”。

版权合法化势在必行,版权大战一触即发,版权大战的背后,是中国音乐市场的深度互联网化,IFPI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市场9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互联网,同时,互联网音乐平台也高度依赖资源的控制力——谁掌控了最优质的资源,谁就能吸引并留住用户。

版权战抬高了版权价格,也迫使各平台开始投入版权制作,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从UGC中孵化“爆款”,网络歌手不再叫网络歌手,而是原创音乐人。

和过去的网络歌手一样,这些“原创音乐人”既包括现实中的个人音乐人,也包括职业歌手。但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都是平台的用户,都要依托互联网谋生——当“流量”取代“销量”成为衡量价值的较早标准时,生死大权就落到了平台手里。

但真正改变潮流方向的或许是——

手机。

网络图像

乔布斯在世时看不起音乐流媒体。2003 年,当音乐商店推出时,他说用户只想购买音乐,而不是租赁音乐。(这指的是音乐流媒体的月度订阅模式)

但乔布斯没有想到,未来智能手机会改变一切。

当用户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就能随心所欲地听音乐,选择无穷无尽时,没人会在意这些音乐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于是流媒体音乐开始流行,以商店为代表的付费下载逐渐没落。iPod 消失了。

互联网分散的注意力都聚集在手机上,互联网制造的碎片化又在手机上被放大。

在智能手机上,用户只需轻轻一划手指就能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浏览歌曲、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而大量的用户通过滑动就能在转眼间带来巨大的流量,进而影响音乐传播的方向。

尤其是“社交短视频”的出现,加速了歌曲的走红速度,用户只需轻轻一点手指,就能创作出各种“爆款歌曲”:《学喵喵》《短纸长情》《野狼》《卡路里》《走出大山》《青春》《离别的悲伤》《你的酒馆对我关门了》……

以前,像《上不得气》《小苹果》这样的歌曲,想要推广,并不容易,要想办法,听天由命。为了推广《小苹果》,推广团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准备了很多。即便如此,后来也有很多团队试图用类似的方式复制《小苹果》的成功,但大多以失败告终。直到《卡路里》的出现,《神曲》才算真正完成了。

卡路里

伴随《卡路里》走红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也纷纷走红。在这些短视频社交平台上,只要方法得当,几乎一夜之间就能“爆红”。《快》证明了“效率”的存在。

平台也乐于看到这些所谓的热曲,因为平台也需要流量,需要用天文数字的数据来给自己推波助澜。

终于,20年后,不同属性的互联网平台合谋打造新的生态,“网络歌曲”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音乐产业走到了大变革的前夜。

40年前,一场朋克运动让DIY(Do it )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新时尚,每个人都可以弹吉他,这是他们的信条。

40年后,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让DIY真正深入人心,人人都是音乐家,人人都是创作者,人人都是媒介。

“互联网并没有给旧的生态系统引入新的竞争对手,而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十多年前,互联网预言家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一书中就写过这样的话,如今,中国互联网音乐的发展轨迹似乎也符合舍基所说的。

互联网巨头早已将触角伸向传统音乐公司,腾讯音乐甚至***了传统音乐公司老大哥环球音乐集团。

但巨变仍只是来临的前夜,互联网对传统音乐生态的颠覆仍只是开始,LOW 仍是舆论场对音乐网络内容的普遍印象。不过,我们毫不怀疑,终有一天互联网公司会投资制作《秘密》……从《嘻哈四重奏》到《坏小子们》,互联网音乐势必会走上网剧走过的路。

音乐生态的变化,不只是上下游简单的交接,而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化。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正在充分释放个人价值,不仅仅是互联网、声卡、DAW、MBP、手机等。每一次软硬件工具设备的迭代,都在推动音乐生态的变化,“网歌”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而且,随着音乐越来越互联网化,“网歌”作为传统行业的对立面的本义正在消失,很快,人人都是“网歌”,每首歌都是“网歌”,“网歌”一词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一个新的音乐生态将真正建立起来。

当然,许多年以后,我们或许还记得这一切的开始:

翠华,把酸菜上来。

- 文章完 -

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

①网络歌手的幸福生活(安妮,计算机技术,2005)

②郑力:一个“80后”神话的崩塌(谭逸飞,《南方周末》2010年)

③2004年中国手机短信收入突破200亿,彩铃商机巨大(中国新闻网,2005)

④当铃声响起,价值连城(王晓峰,三联生活周刊,2006)

⑦《爱情生意经》传唱度超越《老鼠爱大米》,被誉为“神曲”(华西都市报,2010)

⑪ 一夜成名的故事:“一夜成名”听起来太慢了(李然,《棱镜》,202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