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转载自刘玉敏谈升职(ID:)

关键词:张小龙、服务号失效、应用号连接人与服务、百度

年初,张小龙在《我与微信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对应用号有这样的期待:“我们开发公众号不是为了媒体,初衷也不是为了传播,我们希望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我们在讨论一种新的形式,叫应用号。”

就在昨晚,微信官方宣布开放邀请内测,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在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

微信服务号的失败

从张小龙年初对微信的期望中我们可以看到,微信除了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之外,还希望连接人与商家,成为服务的入口。

但很明显,无论是订阅号还是服务号,它只是把人与信息连接起来,而没有与服务连接起来。

虽然微信还没有官方公布过微信服务号的数据,但是从整个市场的反馈和实际情况来看,微信服务号并没有达到预期,大部分商家开通微信服务号只是因为看到微信上有大量活跃用户,希望通过开通微信服务号来获得用户关注,进而吸引用户到自己的APP、微信小店、商城等。

从B端商家角度,微信服务号的开发门槛并不低,尤其是一些中小商家,因此大多数服务号提供的功能都很基础,远不如APP的功能和体验。关键在于C端的用户习惯,即大家是否习惯通过微信服务号寻找服务,如果大家都习惯使用微信服务号来获取服务,那么在微信官方和众多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可以解决开发门槛高、价格高的问题,就像淘宝解决商家开淘宝店难的问题一样。

我们先从C端用户的角度做一个假设。

当我需要网购蛋糕时,我进入微信通讯录,搜索蛋糕,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如果我关注的服务号中没有名为“蛋糕”的服务号,则不会显示任何结果,只能点击右上角的“+”,结果会显示与蛋糕相关的服务号列表,必须先关注服务号,才能浏览和购买商品。如果之前关注过服务号,可以直接点击浏览和购买商品。

从微信到服务号产品页至少需要三步,这对用户体验非常不利,但更重要的是,用户根本没有这样的使用习惯。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微信服务号和订阅号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推送各种信息,相反,大多数人对微信服务号的信息弹窗功能非常反感,对订阅号的依赖性更强。

当人们需要一项服务时,他们不会想到微信服务号,尽管他们习惯呆在微信上。比如我经常用微信扫二维码付停车费。但我几乎从来没想过要找出租车。对于滴滴的服务号,我只会选择打开滴滴的APP,或者在微信里进入我的钱包,然后输入滴滴出行(这是申请号)。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大多数服务人们一去就用。当我通过微信提供的入口买蛋糕时,除非成为忠实用户,否则我不会去关注这个商家。这就像淘宝,我经常去一家店买衣服,但我可能不会选择关注这家店,我习惯在平台上搜索。从现实角度看,人们关注和使用的只是少数几个常用的服务,即使你关注了大多数服务号,你也不会使用,活跃度极低。

C端用户的使用习惯直接扼***了服务号的使用需求,也导致商家逐渐抛弃服务号的初衷,转而用服务号为自家APP导流用户,毕竟APP的移动桌面入口被打开的概率要高得多。

申请号如何连接人与服务?

毫无疑问,服务号在连接人与服务方面是失败的,订阅号虽然在信息分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探索信息搜索场景方面也失败了。

当我们想了解微信营销方式、马云最近在做什么、房地产方向等时,我们只会选择百度,而不会选择微信文章、公众号、朋友圈。搜索多为业内人士搜索文章等。从根本上讲,微信订阅号在人与信息的连接上和微博类似,依靠社交关系的转发产生巨大的流量分发,但微信不具备精准匹配人与信息的能力,很难实现。

但在连接人与服务方面,微信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对于实现人与信息的精准匹配的技术壁垒,实现人与服务的连接,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关键在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体验。

首先,相较于服务号,应用号在用户心智中从概念上就关联了一个轻量级的APP,这样用户在有需求的时候就会选择进入应用号,而微信的高活跃度和粘性会让一部分用户逐渐放弃打开APP或者在百度上搜索,转而使用更轻量、更灵活的应用号。

其次,相较于服务号开发门槛过高导致的功能体验不佳,应用号将大大降低开发者的门槛,并逐步将功能体验提升到接近APP的水平,当然这需要微信打造共赢的开发者生态,从而帮助更多中小企业低门槛接入应用号。

借助微信日活跃用户达到6亿、微信支付月活跃用户达到4亿的巨大优势,在不断培养用户使用习惯、提升用户体验之后,C端用户使用微信应用号的行为将出现巨幅增长,商家也将看到使用微信应用号的C端用户数量出现巨幅增长,在低门槛接入和流量红利的吸引下,应用号必然会快速建立起来。

随着C端用户使用习惯的增长,以及B端商户数量的增长,微信小程序号或许真的能够连接人与服务。这将使微信在探索信息搜索失败后,依靠小程序号获得成功,这无疑将彻底颠覆百度,百度最大的战略就是连接人与服务。虽然它的推广依赖于人工智能,但如果微信小程序在连接人与服务方面取得领先,腾讯完全可以凭借实力弥补。由于人工智能的短板,到那时,也许BAT就只剩下AT了。

微信应用号的具体展示入口未知,可能是我的钱包,也可能是朋友圈下面,但应用分发肯定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把微信应用号比作一个品类,流量红利结束后,更多的中小型应用号会被淹没在浩瀚的应用号海量中,这应该是张小龙需要面对的一个巨大问题。

但可以肯定的是,张小龙并不希望用户像服务号那样,必须关注商家才能使用服务,而是希望用户自己决定是否使用服务,实现用完即走的模式,用户可以离开商家,但不能离开应用号这个入口。

只有这样,通过应用号连接人与服务的巨大野心才有可能实现,微信才有可能冲刺万亿甚至数十万亿的市值。而这一切都是阿里巴巴和百度所不愿意看到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