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正式宣布计划寻求在科创板和港交所同步上市。市场消息称,据报道蚂蚁集团正计划在香港寻求100亿美元的IPO。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蚂蚁集团寻求至少 2000 亿美元的 IPO 估值。此前有消息称,蚂蚁金服在 2018 年 6 月完成 C 轮融资后估值约为 1500 亿美元。

尽管此前市场曾传出蚂蚁集团即将上市的传闻,但官方公告直接点燃了市场热情,消息一出,阿里巴巴美股盘前大涨近5%。

据阿里巴巴2020财年年报显示,其直接持有蚂蚁集团33%的股份,此外,代表马云和阿里巴巴、蚂蚁员工的君瀚、君澳分别持有蚂蚁金服50%的股份。

作为支付宝母公司、全球领先的开放金融科技平台,蚂蚁集团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本文为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蚂蚁金服业务深度报告:如何评估蚂蚁金服的价值》整理,从业务角度呈现蚂蚁集团的成长曲线与价值空间。

首先,从整体来看,目前蚂蚁集团已经通过支付、数字金融、科技服务三大业务板块完美展现了“能力输出”商业模式下的引流、变现、赋能的逻辑,并借助国际化布局,将“能力输出”模式复制到海外。

支付:夯实内部场景布局,拓展跨境业务

蚂蚁金服对支付场景的持续布局主要通过对外合作与投资实现。

自2014年成立以来,场景投资逐渐延伸至网络购物、零售门店、游戏、日常缴费、餐饮、汇款、慈善、信贷、金融服务、充值、校园服务、交通和医疗服务等领域。整体来看,公司的场景布局遵循两条主线:布局O2O和培育潜在投资者。

跨境业务:全球本地化战略的优秀实践

作为一家起源于电商领域的科技金融公司,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业务聚焦消费者全球买、商户全球卖、用户出境流量三个方面,已成为全球本地化(GLOB)战略的优秀实践者:

经营表现:行业增长格局稳定,公司营收模式清晰

第三方支付行业进入平稳增长期,根据易观发布的第三方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第三方综合支付、移动支付规模分别为182万亿元/149万亿元,蚂蚁金服市场份额分别为47%/54%。在基数效应下,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一直保持20%左右的稳定增速。

基于庞大的客户基础及流量经营模式,支付业务收入预计将保持乐观的增长趋势:

数字金融:外部协作、报告策略升级

在完成金融业务牌照、构建金融生态后,蚂蚁金服在数字金融领域的业务布局自2017年起主要集中在提升客户粘性和加强业务协同等方面。

海外投资拓展边界,交叉销售拓宽产品线

海外投资成为蚂蚁金服非线性扩张金融业务的主要手段,其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零售金融的核心是扩大客源(获客)和加强客户变现(留客),而这两者都依赖于产品线的丰富度和交叉销售能力。在拥有全系列金融产品(支付、理财、融资、保险、征信等)之后,蚂蚁金服业务的重点更多集中在跨产品和协同上:

从交叉营销效果来看:截至2019年9月底,支付宝国内用户规模达9亿,在支付、理财、融资、保险、信贷五大金融服务中,80%的用户使用三种及以上的服务类别,40%的用户使用全部五种服务类别。

商业逻辑:从经营资产负债表到经营利润表的转变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强监管、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我们推测蚂蚁金服已主动转型策略,弱化金融化,强化输出能力,在数字金融业务上实现了由经营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策略向经营利润表的“收入”策略的转变。

损益表业务模式的核心是加强开放协同。开放平台的定位有利于金融业务的协同,也符合金控监管的大方向,兼顾增长。蚂蚁金服的协同业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科技服务:始于金融,但不止于金融

蚂蚁金服第三大业务板块是技术研发和技术输出。

一方面依托自身技术实力和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团队,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投资、合作等方式吸收特色技术。盈利模式上,公司输出系统化技术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并收取产品服务费。目前覆盖的客户正从金融领域向非金融领域拓展。

技术研发:重点

技术是蚂蚁金服的出发点,公司聚焦“”基础技术,即(区块链)、AI(人工智能)、(安全)、IoT(物联网)和(云计算),重点布局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

科技投入:外拓补短板,服务主业

蚂蚁金服的技术投入方向体现了公司客户关注度的演变:

技术输出:打造核心盈利模式

2018年,蚂蚁金服正式上线金融科技平台,将蚂蚁金服云升级为蚂蚁金服|金融科技,为技术输出提供运营平台。在“成熟一、开放一”的全面开放发展战略下,蚂蚁金服的技术输出体现出“跨技术”和“跨行业”的双重特点:

蚂蚁金服科技输出的核心盈利模式正在形成。目前,蚂蚁金服金融科技的分布式技术服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运营和收费模式,公司官网显示,已有40余款产品采取了付费部署模式(包括金融和非金融业务)。

海外布局:由点及面构建全球网络

蚂蚁金服海外业务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广度(覆盖国家和地区)、深度(覆盖各类金融行业)和密度(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业务合作与协同)三个维度的同步延伸。

全球布局:支付先行,跟随阿里拓展海外业务

继阿里巴巴集团全球化数字经济扩张之后,蚂蚁金服的海外布局目标是“客全球买、商全球卖、用户出国游”。截至目前,56个国家和地区的商户可以接受线下支付服务,10个国家和地区有本地电子钱包(即战略模式),10个本地数字钱包的AAU已逼近12亿。

纵深发展:多牌照、复制金融生态

无论是直接投资多元化金融公司(例如2019年投资印尼消费分期公司),还是借助现有的本地支付机构申请新的经营牌照(例如印度支付平台已开始布局消费借贷产品),蚂蚁金服正在海外复制支付宝“从场景到支付再到金融”的流程。

由点及面:通过跨境支付构建全球网络

2018年全球首单区块链跨境汇款(香港版支付宝HK及菲律宾钱包)是蚂蚁金服在跨境、跨电子钱包支付业务的首次尝试。2019年,在收购全球领先跨境支付公司100%股份后,公司进一步获得接入1+9电子钱包的牌照及业务渠道。

总体来看,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具备跨境支付的技术基础、业务渠道和牌照,未来有望以本地电子钱包为“节点”,以跨境支付为“通道”,构建全球支付网络,进而形成全球服务网络。

未来:共享全球数字金融非线性增长

从估值看业务发展情况:经过三轮融资,公司估值已达万亿。2015年、2016年、2018年,蚂蚁金服分别完成A轮(约18.5亿美元)、B轮(约45亿美元)、C轮(约140亿美元)融资。

据彭博社报道,蚂蚁金服2018年6月完成C轮融资后的估值约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9700亿元。

业务展望:有望共享全球数字金融非线性增长

蚂蚁金服的业务布局从基于经营资产负债表的“规模”战略,转变为基于经营利润表的“收入”战略,公司优先发展“协同金融产品”和“技术输出产品”,确保营收可持续增长,同时通过“外拓”共享全球数字社会“从场景到支付到金融到营收”的非线性增长未来。

未来展望:公司价值源自增长潜力

增加现有业务的行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包括支付业务、金融协同收入、技术输出收入等。

而放眼更长远的未来,在行业潜力和份额潜力充分挖掘后,推测公司或将基于垄断优势提升定价能力,例如支付网络建成后,公司将有提升收费客户比例和费率的空间。

风险因素:

监管。一些创新业务发展迅速,不排除监管条件发生变化。

行业规模。金融科技商业模式灵活,部分子行业可能出现增长低于预期的情况。

via 富途牛牛

相关文章